喝酒后吐血需立即就医,可能由酒精性胃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溃疡出血、贲门黏膜撕裂或凝血功能障碍引起,治疗包括止血、药物干预和内镜手术。
1、酒精性胃炎:
长期大量饮酒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血。典型表现为呕血伴上腹灼痛,呕吐物可混有咖啡渣样物质。需禁食并静脉注射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出血量大时需内镜下止血。
2、食管静脉曲张:
肝硬化患者饮酒后易引发食管静脉破裂,呕血呈鲜红色且量多,可能伴随黑便和休克。急诊处理包括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静脉输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必要时行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治疗。
3、胃溃疡出血:
酒精刺激胃酸分泌并损伤黏膜防御机制,溃疡侵蚀血管会导致呕血。特征性症状为周期性上腹痛突然加重,出血后疼痛反而减轻。治疗需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持续出血需内镜电凝止血。
4、贲门黏膜撕裂:
剧烈呕吐使胃贲门交界处黏膜纵向撕裂,常见于醉酒后反复呕吐。呕血多为鲜红色,可能含有食物残渣。多数病例可通过禁食和抑酸药物如泮托拉唑自愈,严重撕裂需内镜下缝合。
5、凝血功能障碍:
酒精抑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长期酗酒者可能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表现为呕血伴皮下瘀斑或牙龈出血。需静脉补充维生素K和新鲜冰冻血浆,同时戒酒以恢复肝功能。
出现酒后呕血应立即停止饮酒并禁食,采取侧卧位防止窒息,记录呕血量及颜色。后续治疗需严格戒酒,饮食从流质逐渐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建议完善胃镜和肝功能检查,肝硬化患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日常补充B族维生素和锌制剂促进黏膜修复。定期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必要时进行抗纤维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