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烫伤可通过冷水冲洗、消毒处理、药物涂抹、水泡保护和就医处理等方式治疗。烫伤通常由高温接触、化学物质刺激、电击伤、辐射损伤或摩擦生热等原因引起。
1、冷水冲洗:
烫伤后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15-20分钟,能有效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组织损伤。注意水温不宜过低,避免使用冰水直接接触创面。冲洗时保持水流柔和,不要用力摩擦受伤部位。这种方法适用于一度和二度烫伤,能显著缓解疼痛和红肿症状。
2、消毒处理:
冲洗后使用生理盐水或稀释碘伏清洁创面,预防细菌感染。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破坏表皮组织。消毒后可覆盖无菌纱布,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对于面积较小的浅表烫伤,消毒处理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疤痕形成。
3、药物涂抹:
浅二度以下烫伤可外用烫伤膏、磺胺嘧啶银乳膏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涂抹前确保创面清洁。这些药物具有抗感染、促进上皮再生和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能加速伤口愈合过程。
4、水泡保护:
烫伤后形成的水泡不要自行刺破,完整的水泡皮是最佳天然敷料。大水泡需由医生在无菌条件下处理,小水泡可自然吸收。保持水泡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和压迫。水泡破溃后要及时消毒,防止继发感染。
5、就医处理:
三度烫伤或面积超过手掌大小的二度烫伤需立即就医。伴有休克、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或面部、会阴部等特殊部位烫伤都应紧急处理。医生会根据伤情进行清创、包扎、抗感染等专业治疗,严重者需要植皮手术。
烫伤后恢复期需保持创面清洁,避免抓挠。饮食上增加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促进组织修复。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维持体液平衡。恢复过程中注意观察伤口变化,出现红肿加剧、渗液增多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复诊。日常活动时注意保护受伤部位,避免二次损伤。愈合后可使用医用硅酮制剂预防疤痕增生,配合适度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