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主要特征为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1、感染源扩散:
细菌、病毒或真菌等病原体通过局部感染灶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释放毒素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链球菌。
2、免疫系统激活:
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6,导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全身炎症瀑布反应。
3、器官功能障碍:
持续炎症状态会引起微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缺氧和代谢紊乱。最常受累的器官包括肺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肾脏急性肾损伤和肝脏转氨酶升高。
4、凝血系统紊乱:
炎症因子激活凝血途径,同时抑制抗凝机制,可能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表现为皮肤瘀斑、穿刺点渗血等出血倾向,同时存在微血栓形成风险。
5、代谢异常表现:
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出现胰岛素抵抗、乳酸酸中毒等改变。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血乳酸水平显著升高。
预防败血症需重视感染灶的早期控制,对于开放性伤口应及时消毒处理,呼吸道感染患者应规范用药。日常保持充足睡眠和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出现持续高热伴寒战等警示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患者需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