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体温37.3-38℃通常无需立即用药,优先采取物理降温,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低烧可能由感染、免疫反应或环境因素等引起。
1、物理降温:
体温未超过38.5℃时建议物理干预。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可促进散热;减少衣物被褥避免捂热;保持室内通风并补充水分。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若物理降温无效或体温上升需就医。
2、对乙酰氨基酚:
适用于普通感冒或轻度感染引起的低烧,该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退热作用。需注意每日最大剂量限制,肝功能异常者慎用。服药期间避免饮酒,与其他感冒药联用需核对成分防止过量。
3、布洛芬:
非甾体抗炎药兼具退热镇痛作用,适用于伴随头痛或肌肉酸痛的低烧。胃肠道敏感者建议餐后服用,长期使用可能增加心血管及消化道风险。妊娠晚期、哮喘患者禁用。
4、阿司匹林:
适用于成人非病毒感染性低烧,儿童病毒感染禁用以防瑞氏综合征。该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术前一周需停用。胃溃疡患者应选择肠溶片剂型。
5、病因治疗:
持续低烧需排查结核、尿路感染等潜在疾病。细菌感染需配合抗生素,自身免疫性疾病需免疫调节治疗。伴随皮疹、关节痛或体重下降等预警症状应立即就诊。
低烧期间建议保持清淡饮食,适量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体温波动期间每小时监测一次,记录发热规律供医生参考。老年人、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出现低烧超过3天,或伴随意识改变、呼吸困难等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