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常用处方药包括苯二氮䓬类、非苯二氮䓬类及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1、苯二氮䓬类药物:
这类药物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递质作用改善睡眠,适用于短期失眠治疗。常见药物包括地西泮、艾司唑仑、劳拉西泮等,具有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长的效果。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突然停药可能出现戒断反应。老年患者需警惕肌松作用导致的跌倒风险,肝功能异常者应调整剂量。
2、非苯二氮䓬类药物:
作为新型镇静催眠药,选择性作用于特定受体亚型,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和唑吡坦是典型代表,能维持正常睡眠结构,次日残留效应较低。部分药物可能出现梦游、幻觉等罕见副作用,用药期间需避免饮酒。这类药物更适合伴有焦虑情绪的失眠患者,但连续使用不宜超过4周。
3、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通过模拟内源性褪黑素调节睡眠觉醒周期,适用于昼夜节律紊乱型失眠。雷美替胺和阿戈美拉汀可改善睡眠质量且依赖性低,尤其适合中老年患者。需注意服药时间与生物钟同步,避免强光照射影响疗效。抑郁症患者使用阿戈美拉汀时需监测肝功能,严重肝病患者禁用。
建立规律作息是改善失眠的基础措施,建议固定就寝和起床时间,午休不超过30分钟。睡前避免摄入咖啡因和尼古丁,晚餐不宜过饱。卧室环境保持黑暗安静,温度控制在18-22摄氏度。尝试冥想或腹式呼吸放松身心,白天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但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长期失眠需排查甲状腺功能异常、抑郁症等潜在疾病,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有持久疗效。饮食可增加小米、葵花籽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温牛奶含有的乳清蛋白有助于促进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