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需注意皮肤瘙痒管理、胎儿监护、药物干预、饮食调整及定期产检。该病可能引发早产、胎儿窘迫等风险,需通过多维度措施控制病情。
1、皮肤瘙痒管理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常出现全身性瘙痒,以手掌脚底为著。避免抓挠以防皮肤破损感染,可选用温和无香精沐浴露,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冷敷或炉甘石洗剂有助于缓解症状,严重瘙痒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夜间瘙痒加重时可调整室温至适宜范围。
2、胎儿监护
每周需进行胎心监护及超声检查评估胎儿状况,关注胎动变化。若出现胎动减少、羊水过少或胎心异常,应立即就医。妊娠34周后建议住院监测,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多普勒血流监测可评估胎盘功能,血清胆汁酸水平超过40μmol/L时需加强监护。
3、药物干预
熊去氧胆酸为一线治疗药物,能降低胆汁酸水平改善症状。腺苷蛋氨酸可辅助改善肝功能,维生素K补充能预防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病例可能需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禁用苯巴比妥等可能加重胆汁淤积的药物。所有用药均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4、饮食调整
采用低脂高蛋白饮食,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增加全谷物、绿叶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适量补充核桃、亚麻籽等不饱和脂肪酸。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避免过饱加重胆汁分泌负担。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日,禁酒及刺激性食物。
5、定期产检
每1-2周复查肝功能、胆汁酸指标,监测总胆红素及转氨酶变化。产科检查需评估宫颈成熟度及宫缩情况,结合胎儿肺成熟度决定分娩时机。产后仍需持续监测胆汁酸至恢复正常,警惕产后出血风险。建立产科与消化科联合随访机制。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睡眠时抬高床头有助于减轻胆汁反流,适度散步可促进血液循环但忌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可通过冥想、音乐疗法缓解焦虑。记录每日瘙痒程度与胎动次数,出现皮肤黄染、陶土样便或宫缩频繁需即刻就医。产后42天复查肝功能及肝胆超声,哺乳期用药需严格评估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