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可能由激素水平异常、慢性炎症刺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经期延长等症状。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病变,但存在恶变风险,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刺激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形成息肉。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暴露是常见诱因,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体重、减少高脂饮食摄入有助于改善内分泌环境。
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导致局部内膜修复异常。生殖道感染、宫腔操作史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定期妇科检查、规范治疗阴道炎等基础疾病可降低发生率。
肥胖人群脂肪组织中芳香化酶活性增高,促进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化。合并胰岛素抵抗时可能通过影响生长因子途径促进息肉形成。控制血糖血脂、增加有氧运动具有预防作用。
子宫内膜息肉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经间期出血、绝经后出血等症状。宫腔镜检查可明确诊断,病理活检能鉴别良恶性。
绝经后出现的息肉、直径大于1.5cm的息肉恶变率相对较高。异常血管生成、细胞增殖活性增高等特征提示需密切随访。确诊后建议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变化。
日常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棉质透气内裤;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抗氧化物质,适量食用十字花科蔬菜;避免久坐不动,每周进行3次以上快走或游泳锻炼。出现经量突然增多、持续出血超过两周等警示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宫腔镜息肉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后需定期随访排除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