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脓肿可能由盆腔炎性疾病、术后感染、阑尾炎穿孔、肠道憩室炎、生殖系统结核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穿刺引流、手术清除等方式干预。
1、盆腔炎症:
急性盆腔炎未及时控制可能发展为脓肿,常见病原体包括淋球菌、衣原体及厌氧菌。患者多伴有下腹痛、发热及异常阴道分泌物,需通过静脉注射头孢曲松联合多西环素进行抗感染治疗,脓肿直径大于5厘米时需超声引导下引流。
2、术后感染:
妇科或肠道手术后吻合口渗漏可能引发局部化脓,尤其常见于子宫切除术或结肠手术后。临床表现为术后持续发热、切口渗液及C反应蛋白升高,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广谱抗生素,必要时行腹腔镜探查冲洗。
3、阑尾穿孔:
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后脓液积聚于盆腔形成脓肿,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伴反跳痛。早期可通过头孢噻肟联合甲硝唑控制感染,若合并肠麻痹或脓毒血症需急诊行腹腔镜脓肿清除+阑尾切除术。
4、憩室炎扩散:
乙状结肠憩室炎穿透肠壁可导致盆腔脓肿,多见于老年便秘患者。特征为左下腹包块伴排便习惯改变,CT检查可见肠周脂肪密度增高。轻症可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保守治疗,合并肠梗阻需行Hartmann手术。
5、生殖系结核:
输卵管结核进展可形成冷脓肿,患者常有月经稀少、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诊断依赖子宫内膜活检及结核菌素试验,需规范使用异烟肼+利福平抗结核治疗至少6个月,巨大脓肿需联合外科引流。
盆腔脓肿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采用半流质饮食减少肠道刺激,避免辛辣食物及酒精摄入。恢复期可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血液循环,每日温水坐浴2次促进炎症吸收。建议每3个月复查盆腔超声直至脓肿完全消失,育龄女性治愈后需评估输卵管通畅度。合并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术后患者应补充蛋白质加速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