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早期可能出现肛门坠胀、排便异常、黏液便、下腹隐痛、里急后重等症状。直肠炎通常由感染、免疫异常、饮食刺激、放射性损伤或药物因素引起,需结合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
1、肛门坠胀
直肠黏膜充血水肿可导致肛门坠胀感,患者常自觉肛门部位有沉重或异物感,久坐后加重。该症状与炎症刺激直肠神经丛有关,可能伴随肛周潮湿或瘙痒。轻度患者可通过温水坐浴缓解,若持续存在需警惕溃疡性直肠炎。
2、排便异常
早期易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腹泻,粪便多呈稀糊状,部分患者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炎症导致直肠敏感性增高,肠蠕动紊乱是主要原因。建议记录排便日记,避免摄入辛辣或高脂食物加重症状。
3、黏液便
直肠分泌亢进会使粪便表面附着白色或透明黏液,严重时可见黏液单独排出。该症状在细菌性直肠炎中较典型,与黏膜屏障受损有关。需与肠易激综合征鉴别,反复出现黏液便应进行粪便钙卫蛋白检测。
4、下腹隐痛
左下腹持续性隐痛是常见表现,排便后可能暂时减轻。疼痛源于炎症介质刺激肠壁神经,克罗恩病早期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热敷或低纤维饮食可缓解,若疼痛加剧或放射至背部需排除其他急腹症。
5、里急后重
表现为便意频繁但排便量少,排便后仍有未排净感。直肠炎症导致排便反射敏感度过高是主要机制,在放射性直肠炎中尤为明显。需避免用力排便加重黏膜损伤,必要时可使用蒙脱石散等黏膜保护剂。
直肠炎患者应保持低渣饮食,避免酒精及咖啡因刺激,适量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急性期需减少体力活动,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发热或血便等预警症状。建议每半年复查肠镜监测黏膜变化,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需同步控制原发病。出现体重下降或夜间腹痛应及时就医排除肿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