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感染,具体包括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等。
1、性接触传播:
未使用安全套的阴道交、肛交或口交均可导致HIV病毒传播。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精液、阴道分泌物中,通过黏膜破损进入对方体内。男男性行为者、多性伴侣人群及性工作者感染风险较高。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显著降低传播概率。
2、血液传播:
共用被污染的注射器静脉吸毒是重要传播途径,病毒通过残存血液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输入未经筛查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消毒的医疗器械如纹身、穿耳工具也存在风险。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需在72小时内进行阻断治疗。
3、母婴传播:
感染HIV的孕妇可能在妊娠期通过胎盘、分娩时经产道接触血液分泌物、哺乳期通过乳汁将病毒传给胎儿。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选择剖宫产及人工喂养可使母婴传播率降至2%以下。
4、特殊暴露途径:
器官移植或人工授精使用被污染的供体材料可能导致感染。深吻时口腔存在出血性溃疡或牙龈出血时存在理论风险,但日常社交接触如拥抱、共用餐具不会传播病毒。
5、高危行为因素:
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如梅毒、生殖器疱疹会加大感染概率,因皮肤黏膜屏障受损。酗酒或滥用药物导致危险性行为增加,部分人群因歧视而回避检测治疗,形成传播隐患。
预防艾滋病需建立安全性行为意识,避免共用注射器,婚前孕前主动检测。暴露后72小时内可进行PEP阻断治疗。感染者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限以下,基本消除传播风险。日常接触如握手、游泳、蚊虫叮咬不会传播病毒,应消除对感染者的歧视。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确诊患者需遵医嘱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