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湿疹可通过保湿护理、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光疗、生物制剂等方式治疗。慢性湿疹通常由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刺激、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
1、保湿护理:
皮肤屏障修复是基础治疗,选择含神经酰胺、尿素或凡士林的润肤剂,每日涂抹3-5次。避免使用碱性清洁产品,沐浴水温控制在37℃以下,洗澡后3分钟内完成保湿。
2、抗炎药物:
中重度患者需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可替代激素。急性期采用强效激素短期干预,慢性期改用弱效激素维持。
3、免疫调节:
反复发作患者可口服环孢素、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需监测肝肾功能,治疗周期不少于6个月。新型JAK抑制剂如乌帕替尼适用于传统治疗无效病例。
4、光疗治疗:
窄谱UVB照射每周2-3次,累计20-30次可见效。PUVA疗法适用于顽固性皮损,需配合光敏剂使用。光疗可降低Th2细胞活性,减少IL-4、IL-13等致痒因子分泌。
5、生物制剂:
度普利尤单抗通过阻断IL-4/IL-13通路改善瘙痒和皮损,需每2周皮下注射。新型IL-31抑制剂可特异性阻断瘙痒信号传导,适用于伴严重瘙痒患者。
慢性湿疹患者需长期维持治疗,建议穿纯棉衣物,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可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每周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出汗。记录每日症状变化,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皮损完全消退后仍需坚持保湿3-6个月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