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小水泡可通过保持干燥、外用抗真菌药膏、避免刺激、口服抗组胺药物、局部冷敷等方式治疗,通常由汗疱疹、真菌感染、接触性皮炎、过敏反应、摩擦刺激等原因引起。
1、保持干燥:
汗液滞留是汗疱疹又称出汗不良性湿疹的常见诱因。建议每日用温水清洁后彻底擦干手部,特别是指缝和掌心褶皱处。可选用吸湿性强的棉质手套辅助吸汗,避免长时间佩戴橡胶或塑料手套。洗手后建议使用不含酒精的保湿霜,维持皮肤屏障功能。
2、外用抗真菌药:
酮康唑乳膏或联苯苄唑乳膏适用于真菌感染引起的水泡。这类药物能抑制皮肤癣菌增殖,使用时需覆盖水泡及周围2厘米区域。伴随脱屑、环形红斑时提示可能为体癣,需连续用药2-4周。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出现局部灼热感等不良反应。
3、避免刺激:
接触性皮炎患者应排查洗衣粉、染发剂等化学刺激物。镍金属过敏者需避免佩戴含镍饰品。从事园艺劳动时戴双层手套内棉外胶,接触清洁剂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反复接触过敏原可能导致水泡转为慢性湿疹。
4、口服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适用于瘙痒明显的过敏性水泡。这类药物通过阻断H1受体减轻组胺反应,能缓解夜间搔抓导致的继发感染。合并渗出时可配合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服药期间可能出现口干、嗜睡等副作用。
5、局部冷敷:
摩擦性水泡早期可用4℃生理盐水纱布冷敷,每次15分钟,每日3次。低温能收缩毛细血管减轻肿胀,但需避免直接冰敷导致冻伤。水泡破溃后需用碘伏消毒,覆盖无菌敷料。直径超过1厘米或伴有脓液需就医处理。
日常建议选择pH5.5弱酸性洗手液,减少碱性物质对皮脂膜的破坏。增加富含维生素B2的鸡蛋、瘦肉摄入,有助于皮肤修复。燕麦浴可缓解瘙痒,将 colloidal oatmeal 粉溶于温水浸泡手部10分钟。避免搔抓水泡,指甲残留的细菌可能引发蜂窝织炎。合并发热或淋巴管炎红线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