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肚是婴幼儿常见的生理现象,多数宝宝会经历多次而非仅一次。
攒肚指母乳喂养的婴儿排便间隔延长但无不适症状的现象,主要由于母乳易消化吸收、残渣少所致。随着宝宝消化功能逐渐成熟,攒肚通常从出生后2-6周开始出现,可能持续至添加辅食前。每次持续时间因人而异,短则3-5天,长则7-10天,期间若宝宝进食正常、腹部柔软、无哭闹,则属正常生理现象。
新生儿期因肠道蠕动快排便频繁,2周后随着母乳成分稳定,消化效率提高会出现首次攒肚。3-4月龄时因肠道菌群完善可能再次出现,6月龄添加辅食后大便性状改变,攒肚现象逐渐消失。部分消化吸收能力强的宝宝可能每月出现1-2次规律性攒肚。
若攒肚伴随腹胀拒食、呕吐发热、哭闹不安,或排便时粪便干硬带血,需排查先天性巨结肠、乳糖不耐受等病理性因素。病理性便秘通常表现为排便费力、粪便坚硬呈颗粒状,与攒肚时排出的黄色软糊状便有本质区别。
日常可顺时针按摩婴儿腹部促进肠蠕动,哺乳妈妈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于油腻。若宝宝精神状态良好,无需过度干预攒肚现象,添加辅食后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南瓜泥、苹果泥等有助规律排便。定期记录宝宝体重增长曲线,只要发育达标便无需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