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病变,但存在一定恶变风险,需根据病理类型和大小综合评估。
1、增生性息肉:
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的黏膜隆起,恶变概率低于0.1%。常见于直肠中下段,表面光滑呈珊瑚状,多因慢性炎症刺激导致黏膜过度增生形成。这类息肉生长缓慢,定期肠镜监测即可,无需特殊治疗。
2、炎性息肉:
继发于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炎症疾病,直径多在1厘米以内。病理表现为淋巴滤泡增生和纤维组织增生,本身无恶变倾向,但伴随的基础炎症可能增加异型增生风险。需每6-12个月进行肠镜复查,同时控制原发病。
3、腺瘤性息肉:
占直肠息肉的70%以上,直径超过1厘米的管状腺瘤恶变率达5%-10%。绒毛状腺瘤恶变风险更高,可达30%。内镜下可见分叶状或菜花样外观,表面血管紊乱。建议发现后立即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3年需复查肠镜。
日常需保持每日30克膳食纤维摄入,选择燕麦、荞麦等粗粮。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建议每小时进行5分钟提肛运动。烹饪方式以清蒸、白灼为主,限制红肉摄入每周不超过500克。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粪便潜血检测,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30岁开始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