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可就诊妇科或内分泌科,常见原因包括激素紊乱、子宫内膜损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需通过激素检测、超声检查明确病因。
1、妇科检查:月经量减少可能与子宫内膜薄、宫腔粘连有关。妇科医生会进行盆腔超声检查,评估子宫内膜厚度及宫腔形态,必要时行宫腔镜检查。伴随症状可能包括周期紊乱、痛经加剧。
2、激素水平检测:性激素六项检查可判断是否存在卵巢功能减退、高泌乳素血症等问题。检查需在月经第2-4天抽血,若发现促卵泡激素升高伴雌激素降低,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3、甲状腺功能筛查: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月经稀发、经量减少。通过检测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指标,可排除甲减可能。患者可能同时存在怕冷、体重增加等症状。
4、多囊卵巢评估:超声显示卵巢多囊样改变伴雄激素升高时,需考虑多囊卵巢综合征。这类患者常伴有痤疮、多毛等高雄激素表现,需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调节月经周期。
5、垂体功能检查:对于泌乳素显著升高者,需进行垂体MRI排除垂体微腺瘤。异常泌乳素分泌会抑制促性腺激素,导致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药物治疗多选用溴隐亭或卡麦角林。
月经量少患者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豆制品、坚果等植物雌激素摄入;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3-5次;避免过度节食减肥,保证每日热量摄入不低于1500大卡。长期经量持续减少或伴随头痛、视力变化时,应及时复查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