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药物,常用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茴三硫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熊去氧胆酸:
熊去氧胆酸是治疗胆固醇性胆结石的一线药物,能促进胆汁分泌并降低胆固醇饱和度。该药物适用于胆囊功能良好的患者,可溶解直径小于1厘米的结石。长期服用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孕妇及胆道梗阻患者禁用。
2、鹅去氧胆酸:
鹅去氧胆酸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减少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对X线透光结石有效。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腹泻等消化道反应,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慎用。需配合低脂饮食并持续服药6-24个月。
3、茴三硫:
茴三硫具有利胆作用,可增加胆汁中水分分泌,促进小结石排出。适用于胆结石伴随胆汁淤积的情况,但可能引起轻微头晕或皮肤潮红。胆道完全梗阻患者不宜使用。
4、非甾体抗炎药:
双氯芬酸钠等药物可用于缓解胆绞痛发作,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疼痛。急性发作期可短期使用,但需警惕消化道出血风险。不能替代溶石治疗,仅作为对症处理。
5、抗生素治疗:
合并急性胆管炎时需使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控制感染。细菌感染可能引发胆管梗阻加重,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药物。严重感染需静脉给药并考虑内镜引流。
胆结石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建议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适量运动促进胆汁排泄。肥胖者应控制体重,但避免快速减重导致胆汁成分失衡。定期超声复查结石变化情况,若出现持续腹痛、黄疸或发热应及时就医。药物溶石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