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可能由母体感染、胎膜早破、分娩过程污染、早产低体重、皮肤黏膜屏障缺陷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静脉营养支持、免疫球蛋白输注、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管理等方式干预。
1、母体感染:
妊娠期孕妇存在B族链球菌感染、泌尿生殖道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时,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垂直传播给胎儿。临床表现为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发热或低体温、喂养困难,需立即进行血培养并静脉注射青霉素类抗生素。
2、胎膜早破:
胎膜破裂超过18小时未分娩时,上行感染风险显著增加。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等病原体可经阴道侵入羊膜腔,导致胎儿宫内感染。这类患儿常见呼吸急促、皮肤花纹状改变,需联合使用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抗感染。
3、分娩污染:
产钳助产、胎头吸引等操作造成皮肤损伤,或接生时消毒不彻底,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典型症状包括脐部红肿渗液、黄疸加重,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头孢噻肟或万古霉素。
4、早产因素:
胎龄小于37周的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IgG抗体水平仅为足月儿的50%,更易发生败血症。这类患儿常见嗜睡、肌张力低下等非特异性表现,除抗感染治疗外还需加强母乳喂养以获取分泌型IgA。
5、皮肤缺陷:
极低出生体重儿皮肤角质层薄,表皮屏障功能不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或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会增加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几率。护理需每日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出现导管相关感染时应及时拔除导管。
预防新生儿败血症需从围产期保健入手,孕妇妊娠32-36周需筛查B族链球菌,阳性者分娩时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新生儿护理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提倡母乳喂养增强免疫力,出现拒奶、体温波动等异常时需立即就医。维持适宜室温减少能量消耗,每日测量体重监测营养状况,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