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反酸烧心、恶心呕吐以及黑便或呕血。这些症状可能由胃黏膜损伤程度不同而表现各异。
1、上腹隐痛:
胃黏膜表层糜烂会刺激神经末梢,表现为剑突下或左上腹持续性钝痛,进食后可能加重。疼痛程度与糜烂范围相关,轻者仅为不适感,重者可影响日常活动。部分患者疼痛呈现规律性,与空腹或夜间胃酸分泌增多有关。
2、餐后饱胀:
胃黏膜炎症导致胃动力减弱,食物排空延迟产生腹胀感。常见于进食后30分钟内,可能伴随嗳气或早饱现象。这种症状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混淆,但糜烂性胃炎患者往往同时存在其他胃部症状。
3、反酸烧心:
胃酸分泌异常增多时,酸性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发胸骨后灼热感。平卧或弯腰时症状加重,夜间可能因反流影响睡眠。长期反流可能并发反流性食管炎,出现吞咽疼痛等症状。
4、恶心呕吐:
炎症刺激胃部迷走神经引发保护性呕吐反射,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胆汁。反复呕吐可能导致脱水或电解质紊乱,若呕吐物呈咖啡渣样则提示胃黏膜出血。
5、黑便呕血:
黏膜糜烂累及血管时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黑色柏油样便。急性大出血者可呕吐鲜红色血液,伴随心悸、冷汗等休克表现。这是糜烂性胃炎最严重的并发症,需立即就医。
糜烂性胃炎患者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小米粥、南瓜等易消化食材,采用少食多餐方式减轻胃部负担。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黏膜修复,若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或出现体重下降、贫血等报警症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明确病变程度。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能促进黏膜再生,但需避免空腹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