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柿石症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胃柿石症通常由空腹进食柿子、胃动力异常、胃酸分泌减少、既往胃部手术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空腹进食柿子是胃柿石症最常见的诱因。柿子富含鞣酸和果胶,空腹时胃酸浓度高,鞣酸与蛋白质结合易形成不溶性沉淀物。治疗需禁食柿子等鞣酸含量高的食物,可饮用碳酸饮料促进结石溶解。
胃动力异常会延缓胃排空,增加结石形成风险。糖尿病患者或长期服用抗胆碱能药物者易出现胃轻瘫。建议少食多餐,餐后适度活动,必要时使用多潘立酮等促胃动力药物。
胃酸分泌不足会影响食物消化,老年人和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病率较高。这类人群需避免同时食用高蛋白与高鞣酸食物,可遵医嘱短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调节胃酸环境。
既往接受过胃部手术者更易发生胃柿石症。胃大部切除术后解剖结构改变,食物滞留时间延长。这类患者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发现结石可尝试内镜下碎石取石术。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促进结石形成。确诊感染者需规范进行根除治疗,常用方案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铋剂联合用药。结石直径超过5厘米或引发肠梗阻时需考虑外科手术取石。
多数胃柿石症经保守治疗可缓解,若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咖啡样物或黑便,提示可能并发胃溃疡或消化道出血,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