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心理评估,主要依据症状特征、病程标准及社会功能影响。诊断要点包括对社交场景的过度恐惧、回避行为、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并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或物质影响。
1、症状评估:
核心症状表现为在社交或表演场景中持续害怕被审视,担心出现尴尬或羞辱。典型表现包括面红、颤抖、出汗、语速加快或思维空白,常伴随回避行为如拒绝参加聚会、公众发言等。症状需与正常害羞区分,后者不影响社会功能。
2、病程标准:
症状需持续至少6个月,且显著干扰日常生活、学业或职业表现。短暂情境性焦虑如重要演讲前紧张不符合诊断标准。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僵住或拒绝与陌生人交流。
3、心理测评:
采用标准化量表辅助评估,如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社交恐惧症量表SPIN。自评量表结合临床访谈可量化恐惧程度,得分超过临界值提示可能患病。需注意排除抑郁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共病情况。
4、鉴别诊断:
需与广场恐惧症、特定恐惧症、躯体变形障碍等鉴别。社交恐惧症患者恐惧对象限于人际互动,而广场恐惧症更关注逃离困难。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社交困难源于发育缺陷,而非焦虑情绪。
5、医学检查:
建议完善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等检查排除躯体疾病。某些器质性疾病如甲亢、帕金森病可能模拟焦虑症状。药物滥用如咖啡因、酒精或激素紊乱也需通过实验室检测排除。
确诊后建议逐步进行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暴露疗法降低对社交场景的敏感度。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配合腹式呼吸训练缓解急性焦虑发作。日常可记录焦虑日记识别触发因素,避免摄入过量咖啡因和酒精。若自我调节效果有限,需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专业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