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肿痛可通过温水坐浴、局部用药、调整饮食、保持清洁、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肛门肿痛通常由痔疮、肛裂、肛周脓肿、血栓性外痔、饮食刺激等因素引起。
1、温水坐浴:
每日2-3次温水坐浴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水温控制在40℃左右,每次持续10-15分钟。水中可加入少量高锰酸钾稀释液1:5000浓度辅助消炎,坐浴后需彻底擦干肛周皮肤。
2、局部用药:
外用药膏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太宁乳膏复方角菜酸酯、普济痔疮栓等可缓解炎症。使用前需清洁患处,药物应覆盖肿痛区域,避免接触破损皮肤。伴有出血时可配合云南白药粉外敷。
3、饮食调整:
增加芹菜、火龙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ml。忌食辣椒、烈酒等刺激性食物,减少油炸食品摄入。急性期可食用蒸南瓜、小米粥等易消化食物。
4、肛周护理:
排便后使用婴儿湿巾轻柔清洁,避免用力擦拭。选择纯棉透气内裤,每日更换2次。久坐人群可使用中空坐垫减轻压力,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5、医疗干预:
持续疼痛超过3天或出现发热需就医,可能为肛周脓肿需切开引流。血栓性外痔可进行痔核剥离术,严重混合痔建议PPH手术。伴随排便习惯改变需排除直肠息肉等病变。
日常可进行提肛运动锻炼盆底肌,每日3组每组20次。饮食中适量添加亚麻籽油、奇亚籽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避免久蹲如厕超过5分钟,建议使用脚凳保持正确排便姿势。出现便血、脓性分泌物等异常症状应立即至肛肠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肛门指检或肠镜检查。术后患者需保持切口干燥,按医嘱使用康复新液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