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停通常由胚胎染色体异常、母体内分泌失调、子宫结构异常、感染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流产、清宫手术、内分泌调节、抗感染治疗、免疫调节等方式处理。
1、胚胎异常:
约50%胎停与胚胎染色体异常有关,常见于三体综合征、单体综合征等非整倍体变异。这类情况多发生在孕8周前,表现为妊娠反应突然消失或超声检查无胎心。建议通过绒毛取样或流产物基因检测明确原因,后续妊娠需加强孕前遗传咨询。
2、内分泌失调:
黄体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异常、未控制的糖尿病可能导致孕酮水平不足。典型症状包括阴道褐色分泌物、基础体温下降,可通过黄体酮补充、优甲乐调节甲状腺功能。孕前应检测促甲状腺激素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3、子宫病变:
子宫纵隔、宫腔粘连、黏膜下肌瘤等结构问题会影响胚胎着床。多数伴有月经量少、痛经史,需通过宫腔镜确诊。孕前可行宫腔粘连分离术、肌瘤切除术,术后使用雌激素促进内膜修复。
4、感染因素:
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引发胎停,常伴发热、皮疹症状。孕前TORCH筛查可发现潜伏感染,急性期需使用阿奇霉素、更昔洛韦等药物治疗,治愈后间隔3个月再妊娠。
5、免疫异常: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NK细胞活性过高等免疫问题会导致血栓形成或胚胎排斥。典型表现包括反复流产史、血小板减少,需检测抗心磷脂抗体。治疗可采用低分子肝素、泼尼松等免疫调节方案。
胎停后建议间隔3-6个月再备孕,期间保持叶酸每日400μg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子宫内膜修复期可增加豆浆、黑芝麻等植物雌激素食物,避免生冷辛辣刺激。心理疏导可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情绪,再次妊娠后需加强HCG和孕酮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