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疙瘩与火疖子均属于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但火疖子特指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单发疖肿,火疙瘩则可能涵盖多种病因导致的皮肤红肿热痛表现。
1、病原体差异:
火疖子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典型表现为局部红肿硬结伴黄白色脓头。火疙瘩的病原体范围更广,可能包括链球菌、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感染,或由蚊虫叮咬、过敏反应等非感染因素导致。
2、临床表现:
火疖子具有明确病程分期,初期为疼痛性硬结,3-5天后形成脓栓,破溃后排出脓液愈合。火疙瘩形态更多样,可能表现为无脓头的弥漫性红肿、成簇小丘疹或伴有水疱的炎性皮疹。
3、发病部位:
火疖子好发于毛囊密集且易摩擦部位,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火疙瘩可出现在任何皮肤区域,面部痤疮样皮疹、四肢虫咬性皮炎等均可能被俗称为火疙瘩。
4、危险程度:
火疖子可能进展为痈或引发败血症,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警惕。多数火疙瘩属于自限性皮肤反应,但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的情况需考虑蜂窝织炎等严重感染。
5、处理原则:
火疖子未化脓时可外敷鱼石脂软膏,成熟后需切开引流,严重者口服头孢氨苄。火疙瘩需先明确病因,细菌感染用莫匹罗星软膏,过敏反应需口服氯雷他定,痤疮类可使用阿达帕林凝胶。
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挤压病灶,高糖高脂饮食可能加重症状。建议每日饮用1500ml水,摄入维生素C丰富的猕猴桃、甜椒等食物。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出现持续红肿热痛或全身症状应及时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