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肠闭锁是新生儿消化道发育异常导致的肠道完全阻塞,可能由肠管血供不足、肠旋转不良、胎粪性腹膜炎、染色体异常或宫内感染等因素引起。治疗需根据闭锁部位和程度选择肠吻合术、造瘘术等手术方式,术后需营养支持和感染预防。
1、血供异常:胎儿期肠系膜血管意外如扭转、血栓导致局部肠管缺血坏死,形成闭锁。典型表现为出生后24小时内呕吐胆汁样物,需超声确诊后行肠切除吻合术,术后需静脉营养过渡。
2、发育畸形:胚胎期肠管空化过程受阻,常见于十二指肠或空肠。多伴随21三体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产前超声可见"双泡征"。出生后需胃肠减压,稳定后行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
3、胎粪因素:胎粪堵塞导致肠管内压增高,引发肠穿孔或闭锁。多见于回肠末端,可能合并囊性纤维化。手术需清除胎粪并修复肠管,术后需胰酶替代治疗。
4、感染因素:巨细胞病毒等宫内感染影响肠管发育,形成多发性闭锁。常伴肝脾肿大,需抗病毒治疗联合分期手术,严重者需肠外营养数月。
5、旋转不良:中肠旋转固定异常导致肠扭转,继发闭锁。典型表现为胆汁性呕吐和血便,需急诊行Ladd手术矫正旋转并行肠减压。
胎儿肠闭锁术后需严格监测喂养耐受性,首选母乳或深度水解配方奶,采用微量喂养法逐步增量。定期评估生长发育指标,注意脂溶性维生素补充。术后1年内每月复查超声,警惕肠粘连或吻合口狭窄。康复期可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避免剧烈哭闹增加腹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