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寒可通过温经散寒类中药调理,需在中医师辨证后选择个体化方剂。
1、常见调理药物:
中医治疗宫寒以温肾助阳、活血化瘀为原则。临床常用艾附暖宫丸,含艾叶、香附等成分,能温经止痛;少腹逐瘀汤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含小茴香、干姜等药材;桂枝茯苓丸可改善寒湿阻滞引起的月经不调,含桂枝、茯苓等成分。具体用药需结合舌脉辨证,如肾阳虚者可配伍右归丸,气血不足者联用八珍益母丸。
2、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服用温补类药物期间需忌食生冷,避免耗伤阳气。阴虚火旺体质者慎用温热药,防止加重口干咽燥等症状。药物起效周期通常需3个月经周期,服药期间应定期复诊调整方剂。若出现经量骤增或持续发热需立即停药就医。
日常可配合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增强疗效,每周2-3次为宜。饮食建议多食用羊肉、桂圆、生姜等温性食材,冬季可用当归生姜羊肉汤食疗。避免赤脚踩凉、久坐冷凳等行为,月经期尤其注意腰腹保暖。适度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保持每晚11点前入睡有助于养护阳气,睡前可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驱散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