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龈息肉并非必须手术切除。牙龈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取决于息肉性质、症状严重程度及对口腔功能的影响,多数情况下可通过保守治疗控制。
生理性因素导致的牙龈息肉通常与局部刺激有关。乳牙龋坏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慢性根尖周炎,刺激牙龈组织增生形成息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导致食物残渣堆积,长期刺激牙龈也可能诱发息肉生长。儿童换牙期牙龈组织较为敏感,轻微外伤或炎症反应可能形成暂时性息肉样增生。
病理性牙龈息肉可能与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血管性病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息肉体积较大、易出血或影响咀嚼功能。牙龈纤维瘤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可能伴随多发性息肉生长。血管性病变如化脓性肉芽肿,息肉表面易发生溃疡并反复出血。
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症状的牙龈息肉。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是关键,需及时治疗龋齿并加强口腔清洁,使用儿童专用软毛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生理盐水含漱可减轻炎症,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经消炎处理后可能自行消退。定期口腔检查能监测息肉变化,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
手术治疗适用于特定情况。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并影响恒牙萌出时,需行牙龈息肉切除术。伴随严重出血、感染或影响进食功能的病例,建议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电刀切除。极少数复发型病例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排除肿瘤性病变。术后需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进食过硬过烫食物以促进创面愈合。
若发现儿童牙龈持续肿胀超过2周、息肉颜色暗红伴自发性出血,或伴随乳牙松动异常,建议尽早就诊儿童口腔科。医生将通过临床检查结合X线片判断是否需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