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膀胱直径超过7毫米可诊断为巨膀胱,需结合孕周和超声动态监测评估。
巨膀胱在产前超声检查中表现为膀胱异常扩张,可能与泌尿系统梗阻、神经源性膀胱或染色体异常有关。孕16周后膀胱持续增大超过临界值,需考虑病理因素。单纯性巨膀胱预后较好,约50%病例可自行缓解;复杂性巨膀胱常合并羊水过少或肾积水,需警惕胎儿肾功能损害。
1、生理性巨膀胱:
部分胎儿出现暂时性膀胱增大,多与胎儿排尿周期相关。超声监测显示膀胱大小波动明显,羊水量正常,肾脏结构无异常。这种情况通常在随访2-4周后自行改善,无需特殊干预,但需每两周复查超声确认缓解趋势。
2、病理性巨膀胱:
下尿路梗阻是常见病因,如后尿道瓣膜症导致排尿受阻。超声特征包括膀胱壁增厚、输尿管扩张及进行性肾积水。染色体异常如18三体综合征也可能伴发巨膀胱,需通过羊水穿刺排除。此类病例需多学科会诊制定宫内干预或出生后手术方案。
确诊巨膀胱后应监测羊水指数和肾功能指标,每周超声随访膀胱动态变化。孕妇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高盐饮食。发现羊水过少时可考虑膀胱-羊膜腔分流术,严重病例需评估胎儿镜手术指征。产后需立即进行泌尿系统造影和肾功能评估,部分患儿需终身间歇导尿或膀胱扩大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