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主要表现为排便时肛门疼痛、便血和肛门瘙痒。典型症状包括撕裂样疼痛、鲜红色血便、排便恐惧感、肛门皮肤裂口和局部感染。
1、撕裂样疼痛:
排便时出现刀割样剧痛是肛裂最突出的症状。疼痛多发生在肛管后正中线位置,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严重者可放射至会阴部。这种疼痛源于肛管皮肤全层裂伤暴露神经末梢,排便时肛门括约肌收缩牵拉创面所致。新鲜肛裂疼痛具有典型周期性:排便时突发剧痛→便后缓解→继而产生反射性肛门痉挛痛。
2、鲜红色血便:
约70%患者出现便后滴血或手纸染血,血液呈鲜红色且不与粪便混合。出血量一般较少,系裂伤处黏膜下血管破裂所致。慢性肛裂因溃疡底部肉芽组织增生,出血反而减少。需注意与痔疮出血鉴别:痔出血多为无痛性喷射状,而肛裂出血伴随典型排便痛。
3、排便恐惧感:
患者因害怕排便疼痛而刻意抑制便意,导致大便干结形成恶性循环。长期便秘会使肛裂创面难以愈合,部分患者出现"忍便-便秘-肛裂加重"的行为模式。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排便哭闹、肛周拒按等行为异常。
4、肛门皮肤裂口:
急性期可见肛管纵行梭形溃疡,边缘整齐基底新鲜;慢性期溃疡边缘增厚形成"哨兵痔",肛乳头增生形成肥大肛乳头。典型体征是肛门后正中线位置裂伤,约占90%病例。女性前正中线裂伤多与分娩创伤有关。
5、局部感染:
继发感染时出现肛门潮湿、脓性分泌物和持续性灼痛。慢性肛裂可能并发皮下瘘管,表现为肛周硬结和反复流脓。感染性裂口可见灰白色坏死组织,伴有肛门括约肌痉挛导致的肛门狭窄。
肛裂患者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火龙果、奇亚籽等软化大便。避免久坐久站,每日进行提肛运动锻炼括约肌功能。急性期可温水坐浴缓解痉挛,慢性反复发作或伴哨兵痔者建议尽早就医。注意肛周清洁干燥,选择透气棉质内裤减少摩擦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