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穿刺可通过术前评估、体位准备、皮肤消毒、局部麻醉、器械检查等方式完成操作。腹腔穿刺通常由腹腔积液、腹部创伤、腹膜炎、肝硬化、肿瘤转移等原因引起。
1、术前评估:
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排除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肠管扩张等禁忌症。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确认无休克或精神异常。向患者说明操作流程及可能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
2、体位准备:
采取平卧位或半卧位,腹水较少者可选择侧卧位。穿刺部位常选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用记号笔定位。背部垫软枕保持体位稳定,指导患者避免咳嗽或突然移动。
3、皮肤消毒:
用碘伏溶液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消毒3遍,消毒直径不小于15cm。铺无菌洞巾暴露穿刺区域,操作者戴无菌手套。消毒后避免触碰穿刺部位,防止细菌污染。
4、局部麻醉:
使用2%利多卡因进行皮下至腹膜层逐层浸润麻醉。注射前回抽确认无血液或腹水,每层注射0.5-1ml药液。观察患者疼痛反应,确保麻醉效果充分。
5、器械检查:
准备穿刺针、注射器、引流袋、标本管等器械,检查包装完整性及有效期。测试负压吸引装置功能,备好急救药品和设备。清点器械数量,术后核对防止遗留。
术后24小时内监测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观察穿刺点有无渗液或出血。建议卧床休息6-8小时,避免剧烈运动或腹部用力。饮食选择低盐高蛋白食物如鱼肉、鸡蛋,限制每日液体摄入量。出现发热、腹痛加剧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复查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