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折后多数情况下可以恢复,但恢复程度与年龄、骨折类型及基础疾病密切相关。
1、影响恢复的关键因素:
老年人骨骼愈合速度较慢,主要与骨质疏松、血液循环减弱有关。闭合性骨折若及时固定,通常6-12周可初步愈合;开放性骨折或关节内骨折需更长时间。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需同步控制基础病,否则可能延迟愈合。恢复期间需定期复查X光片观察骨痂形成情况。
2、不同阶段的干预措施:
急性期需制动固定,采用石膏或支具保护。稳定性骨折可保守治疗,移位明显的骨折需手术复位,常用髓内钉、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方式。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负重训练,早期以被动关节活动为主,后期加入抗阻力练习。疼痛管理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但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
3、特殊情况的处理:
髋部骨折需评估手术风险,术后48小时内需预防深静脉血栓。脊柱压缩性骨折可考虑椎体成形术,但重度骨质疏松患者需谨慎。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同时进行呼吸训练避免肺部感染。
日常需保证每日1000mg钙质和800IU维生素D摄入,推荐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康复期每周3次30分钟水中步行训练可减少关节负担。卧室及卫生间需安装防滑扶手,选择硬板床垫维持脊柱生理曲度。心理上需避免焦虑情绪,家属应协助记录疼痛变化及功能恢复进度,定期与康复医师沟通调整方案。夜间起床遵循"三个30秒"原则以防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