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原携带者属于传染源。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仍可能通过粪便排菌,成为潜在的传播风险。
一、伤寒病原携带者的传染性特点:
伤寒病原携带者分为恢复期携带者和健康携带者两类。恢复期携带者在症状消失后仍可能持续排菌数周至数月,少数人甚至成为长期携带者超过1年。健康携带者虽无病史,但粪便中可检出活菌。两类携带者的共同特征是通过粪便污染水源、食物或直接接触传播病菌。携带者的传染性与排菌量、持续时间相关,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易引发聚集性疫情。
二、伤寒传播途径与高危场景:
携带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原体。典型传播场景包括:处理食物前未彻底洗手导致食品污染;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污染饮用水源或灌溉用水;共用被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等。贝壳类水生生物若生长在受污染水域,也可能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成为传播媒介。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更易通过接触被感染。
三、防控与管理措施:
对确诊的伤寒携带者需进行登记管理,定期检测粪便标本直至连续三次阴性。从事餐饮、托幼、供水等职业的携带者应暂调离岗位。日常生活中应严格执行饭前便后洗手、食物充分加热、饮用水煮沸等卫生措施。疫区居民建议接种伤寒Vi多糖疫苗。医疗机构发现病例需24小时内完成传染病报告,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伤寒的预防需结合个人防护与公共卫生管理。日常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贝类、未洗净的果蔬,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场所。出现持续发热、头痛、玫瑰疹等典型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测。流行地区可每3年加强接种一次疫苗,旅行者出发前2周完成免疫接种。社区应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和饮用水消毒监测,切断传播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