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毛毛虫蜇伤后出现红肿瘙痒可通过局部清洁、冷敷缓解、外用药物、口服抗过敏药物和就医处理等方式治疗。这类反应通常由虫体毒毛刺激、过敏反应、继发感染、毒素扩散或个体敏感性差异引起。
1、局部清洁:
立即用胶布反复粘贴患处拔除毒毛,再用肥皂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毒毛残留会持续释放酸性毒素,导致组胺释放加剧瘙痒。避免抓挠防止毒毛深入皮肤,儿童患者需辅助清理。
2、冷敷缓解:
用冰袋隔毛巾冷敷15分钟/次,每日3-4次。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炎性介质渗出,缓解灼热感和肿胀。注意避免冻伤,糖尿病患者慎用长时间冷敷。
3、外用药物:
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前者通过氧化锌收敛止痒,后者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皮肤破损处禁用含薄荷成分药剂,可能加重刺激。
4、口服抗过敏:
服用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等二代抗组胺药。这类药物选择性阻断H1受体,能有效缓解全身性瘙痒和风团,且嗜睡副作用较轻。合并哮喘病史者需警惕过敏反应加重。
5、就医处理:
出现呼吸困难、眩晕或大面积水疱需急诊。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或坏死性皮炎,需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或糖皮质激素。毒毛入眼者应立即眼科冲洗,避免角膜损伤。
恢复期保持患处干燥清洁,穿着纯棉衣物减少摩擦。饮食避免海鲜、芒果等易致敏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户外活动时穿戴长袖衣物,避开毛虫密集的树林区域。若48小时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淋巴结肿大,需皮肤科排查是否合并细菌感染。日常可在庭院喷洒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预防虫害,但需注意宠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