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出血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愈。结膜下出血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由微小血管破裂引起,血液积聚在结膜与巩膜之间,呈现鲜红色片状,7-14天可自行吸收。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的眼球出血:
剧烈咳嗽、打喷嚏、呕吐或用力排便等动作可能引发腹压骤增,导致结膜毛细血管破裂。此类出血范围较小,无视力下降或疼痛感,无需特殊处理。建议避免揉眼,48小时内冷敷可减少渗血,后期热敷促进吸收。高血压患者需监测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二、病理性因素需警惕:
反复出血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头晕、皮下瘀斑等症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出血需通过眼底荧光造影确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如雷珠单抗可抑制新生血管。血液病患者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维生素K缺乏者可补充维生素K1制剂。
日常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佩戴防蓝光眼镜减少视疲劳。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鲜枣,维生素K丰富的菠菜、羽衣甘蓝。出血期间暂停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两周未吸收或伴随视力模糊需眼科裂隙灯检查,排除角膜炎、青光眼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