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治疗需结合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和营养补充,早期干预效果最佳。
1、基础治疗与营养补充:
钙和维生素D是骨骼健康的核心营养素。每日钙摄入量建议达到1000-1200毫克,可通过乳制品、豆制品及深绿色蔬菜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每日建议摄入800-1000国际单位,适量晒太阳或食用海鱼、蛋黄等食物。严重缺乏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生素D制剂。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加速骨量流失,但过量会增加钙排泄,建议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0.8-1克优质蛋白。
2、运动康复方案:
负重运动能刺激骨形成,推荐快走、跳舞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抗阻训练如弹力带练习每周2-3次,重点锻炼脊柱和髋部肌群。平衡训练可降低跌倒风险,单腿站立、太极拳等每日练习10分钟。水中运动适合关节疼痛者,能减轻骨骼负荷同时增强肌力。运动强度需循序渐进,避免弯腰搬重物等危险动作。
3、药物干预策略:
双膦酸盐类药物是首选,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延缓骨流失,常见有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可选择性作用于骨组织。甲状旁腺素类似物能促进骨形成,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地舒单抗作为生物制剂,能精准阻断骨吸收过程。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和肾功能,注意口腔健康状况。
建立长期管理计划至关重要,每1-2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居家环境需消除地毯、门槛等跌倒隐患。烹饪时多用蒸煮方式保留钙质,限制每天盐摄入量低于5克以减少钙流失。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心理上需认识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家属应协助患者坚持治疗。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时需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