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牙早失可通过间隙保持器、邻牙干预、咬合诱导、定期复查、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乳牙早失通常由龋齿、外伤、先天缺失、牙周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间隙保持器:
乳牙早失后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佩戴间隙保持器,防止邻牙倾斜或对颌牙伸长。固定式保持器适用于单颗后牙缺失,活动式保持器多用于多颗牙缺失。需每3-6个月调整一次,直至恒牙萌出。临床常用舌弓式、远中导板式等设计,需由儿童牙科医生根据缺牙位置定制。
2、邻牙干预:
当邻牙出现倾斜或移位时,可采用正畸手段进行干预。对于轻度倾斜的乳磨牙,可用弹性分牙圈分离牙齿;若恒牙胚位置异常,可能需进行早期咬合诱导。治疗需配合全景片评估恒牙胚发育情况,干预时机通常选择在恒牙萌出前6-12个月。
3、咬合诱导:
针对前牙区早失可能导致的反颌或深覆盖,可进行功能性矫治。常用肌功能训练器如MRC纠正舌体位置异常,或使用斜面导板调整下颌运动轨迹。对于4-6岁儿童,每天佩戴12-14小时可有效引导颌骨发育。
4、定期复查:
每3个月需进行临床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监测恒牙胚发育及萌出路径。通过数字化牙模对比分析间隙变化,必要时调整保持器设计。若发现恒牙胚先天缺失,需在混合牙列期制定长期修复计划。
5、营养支持:
加强钙、磷、维生素D摄入促进恒牙发育,每日建议摄入500ml牛奶或等效乳制品。避免长期进食软烂食物,适当咀嚼胡萝卜、苹果等硬质食物刺激颌骨生长。控制高糖饮食预防继发龋,餐后使用含氟漱口水维护口腔环境。
乳牙早失儿童应每半年进行专业涂氟,使用含氟牙膏早晚刷牙。避免吮指、口呼吸等不良习惯,睡眠时保持鼻呼吸通畅。增加跳跃、跑步等纵向运动促进全身骨骼发育,定期监测身高体重变化。对于全身性疾病导致的早失,需协同儿科医生进行多学科管理。若恒牙迟萌超过正常时间6个月以上,需及时进行外科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