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粘连主要由腹部手术、炎症感染、创伤出血、异物刺激及先天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手术及物理治疗缓解。
1、腹部手术:
腹部手术是肠粘连最常见原因。手术过程中对腹膜和肠管的机械性损伤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纤维蛋白渗出并形成粘连带。尤其是阑尾切除术、妇科手术和肠道肿瘤切除术等涉及腹腔脏器操作的手术,术后粘连发生率可达60%-90%。术后早期活动、腹腔灌注防粘连药物可降低风险。
2、炎症感染:
腹腔内感染如腹膜炎、盆腔炎或肠穿孔后,炎性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原会沉积在脏器表面。若炎症未及时控制,这些物质会机化形成纤维性粘连。结核性腹膜炎和化脓性阑尾炎是典型诱因,需通过抗生素治疗和感染源清除来预防粘连加重。
3、创伤出血:
腹部钝器伤或穿透伤导致的腹腔内出血,血液分解后释放的铁离子会刺激腹膜产生纤维化反应。车祸撞击、坠落伤等外力作用可能使肠管与腹壁间形成束带状粘连,临床常表现为慢性腹痛和肠梗阻症状。
4、异物刺激:
手术遗留的滑石粉、纱布纤维或吻合钉等异物可能引发肉芽肿反应。这些异物作为持续刺激源,会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分泌胶原蛋白,最终形成致密粘连。微创手术中规范冲洗器械、减少异物残留是关键预防措施。
5、先天因素:
少数患者存在先天性肠系膜发育异常,如肠旋转不良或系膜过短等解剖变异。这类先天性问题可使肠管活动度受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固定性粘连,多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预防肠粘连需重视术后康复管理,建议术后6小时内开始床上翻身活动,24小时后尝试下床行走以促进肠蠕动。饮食上采用低渣流质过渡,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出现持续腹痛、呕吐或排便停止时应及时就医,腹部超声或CT检查可明确粘连程度,严重者可能需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日常可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配合红外线理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