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退热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洛索洛芬钠等药物。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主要通过非甾体抗炎药缓解,选择药物需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1、对乙酰氨基酚:
作为一线退热药物,通过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作用。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幼儿及成人,肝功能异常者需慎用。该药胃肠道刺激较小,但需注意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4克,过量可能引发肝毒性。与其他含该成分的复方感冒药联用时应严格计算总量。
2、布洛芬:
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三重作用,适用于6个月以上患者。对于合并肌肉酸痛症状者效果更优,但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建议餐后服用。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脱水状态者需谨慎使用,用药期间需监测肾功能。
3、洛索洛芬钠:
作为丙酸类衍生物,解热效果维持时间较长。适用于12岁以上青少年及成人,对于高热>39℃效果显著。需注意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哮喘病史患者禁用。与抗凝药物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4、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妊娠晚期禁用布洛芬。哺乳期妇女服药后需间隔4小时哺乳。老年人应减量使用,慢性肾病3期以上患者避免选用布洛芬。儿童需根据体重精确计算剂量,禁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
5、辅助治疗:
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缩短病程,但需在发病48小时内启用。中药连花清瘟胶囊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可配合使用。物理降温可作为药物辅助,但禁用酒精擦浴。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体温>40℃需及时就医。
甲流发热期间需保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推荐淡盐水、椰子水等补充电解质。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避免高脂食物加重胃肠负担。保持室温20-24℃并维持50%-60%湿度,穿着纯棉透气衣物。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7-8小时睡眠。家庭成员需分餐并做好物品消毒,患者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