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凹陷可能由先天性发育异常、外伤后遗症、衰老导致的骨质流失、颏肌过度收缩或下颌骨吸收等原因引起。
1、先天性因素:
部分人群因遗传因素导致下颌骨发育不全,表现为颏部后缩或凹陷,医学上称为小颌畸形。这种情况在儿童期即可显现,可能伴随牙齿排列异常或咬合功能障碍。轻度发育不良可通过正畸治疗改善,严重者需成年后接受颏成形术。
2、外伤后遗症:
下颌骨骨折后若愈合不良可能造成局部塌陷,特别是粉碎性骨折或未及时复位的情况。此类凹陷常伴有咬合错乱和张口受限,需通过CT评估骨缺损程度。修复方式包括自体骨移植或钛网植入,同时需处理可能存在的颞下颌关节损伤。
3、衰老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下颌骨骨质逐渐流失,尤其女性绝经后雌激素下降会加速吸收。同时皮下脂肪减少、皮肤弹性下降会加重轮廓凹陷感。早期可通过射频紧肤联合透明质酸填充改善,严重骨吸收需考虑假体植入。
4、肌肉因素:
长期颏肌紧张收缩可能导致软组织代偿性凹陷,常见于习惯性紧咬牙或夜磨牙患者。这类凹陷动态明显,放松时可能减轻。肉毒杆菌注射可暂时缓解肌肉过度活动,但需配合咬合板治疗根本病因。
5、病理性吸收:
某些系统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导致下颌骨异常吸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硬皮病也可能引起局部软组织萎缩。这类情况需先治疗原发病,骨缺损严重者可考虑血管化腓骨移植重建。
日常应注意避免过度低头姿势以防加重颏部压力,摄入充足钙质和维生素D维持骨健康,进行温和的面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建议出现不明原因下巴凹陷时,尽早就诊口腔颌面外科或整形外科,通过X线、三维CT等检查明确病因。对于轻度凹陷,可选择高领衣物或围巾暂时修饰,但长期佩戴过紧的颈托可能加重肌肉紧张,需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