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由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胃部手术史、幽门功能障碍、慢性胆囊疾病及长期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
1、十二指肠反流:
胆汁与胰液混合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反流至胃内,破坏胃黏膜屏障。胃手术后解剖结构改变或幽门松弛时更易发生,表现为上腹灼痛、餐后加重,可通过胃镜检查确诊。治疗需结合促胃肠动力药和胃黏膜保护剂。
2、胃部手术史:
胃大部切除术或幽门成形术会破坏正常抗反流机制,约30%术后患者出现胆汁反流。伴随呕吐胆汁样液体、体重下降等症状,需长期服用铝碳酸镁等胆汁吸附剂,严重者需行Roux-en-Y吻合术重建消化道。
3、幽门功能障碍:
幽门括约肌收缩力减弱导致阀门作用失效,常见于糖尿病胃轻瘫或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胃排空延迟与胆汁反流形成恶性循环,需通过胃电图评估功能,治疗以多潘立酮联合熊去氧胆酸为主。
4、胆囊疾病:
胆囊切除术后或慢性胆囊炎患者胆汁分泌节律紊乱,空腹期胆汁持续流入十二指肠。特征性表现为夜间胸骨后疼痛,超声检查可发现胆囊收缩异常。建议低脂饮食并规律使用考来烯胺吸附胆汁酸。
5、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钙通道阻滞剂等会降低幽门张力,阿司匹林直接损伤胃黏膜。老年多重用药患者风险更高,需评估药物必要性并替换为PPI类药物保护胃黏膜。
日常需避免高脂饮食及咖啡因摄入,餐后保持直立位2小时。建议选择富含果胶的食物如苹果、南瓜,可结合腹式呼吸训练增强膈肌对食管下段的支撑力。定期复查胃镜监测Barrett食管等癌前病变,合并焦虑症状者可尝试生物反馈治疗调节自主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