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肌肉量,但需结合运动与营养干预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 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
针对肌少症的常用药物包括睾酮替代制剂、选择性雄激素受体调节剂及肌生长抑制素拮抗剂。睾酮制剂通过促进蛋白质合成改善肌肉质量,适用于血清睾酮水平低下的老年患者。选择性雄激素受体调节剂如奥斯塔林可减少传统激素治疗的前列腺副作用。肌生长抑制素拮抗剂通过阻断肌肉生长负调控通路发挥作用,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需注意药物存在肝功能异常、心血管风险等潜在不良反应,需严格遵循医嘱监测。
2. 非药物干预的核心地位:
抗阻训练是刺激肌肉合成的关键措施,建议每周进行3次针对大肌群的器械训练,辅以平衡训练预防跌倒。蛋白质摄入需达到每公斤体重1.2-1.5克,优先选择乳清蛋白等优质蛋白源,并在运动后30分钟内补充。维生素D缺乏者应维持血清25OHD水平>30ng/ml,老年患者可联合补充HMBβ-羟基-β-甲基丁酸盐以抑制肌肉分解。
3. 特殊人群的干预策略:
慢性疾病继发肌少症患者需先控制原发病,如COPD患者应优化呼吸康复方案,心衰患者需在医生监督下进行适应性训练。长期卧床者可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维持肌肉活性,肿瘤恶病质患者建议使用孕酮衍生物刺激食欲。合并骨质疏松时需同步进行抗骨吸收治疗,防止肌肉-骨骼系统恶性循环。
建议采用阶梯式综合管理:基础阶段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与基础运动,中级阶段加入针对性抗阻训练和营养补充剂,高级阶段在医生评估后启动药物治疗。定期通过DXA检测肌肉质量、握力计测试肌肉功能,动态调整方案。烹饪可采用低温慢煮保留肉类蛋白质,搭配深色蔬菜补充抗氧化物质。太极拳等柔缓运动适合基础状态较差者,游泳则有助于关节损伤患者进行无负重训练。建立包含临床医师、营养师、康复师的跨学科团队,实施至少6个月的持续干预方能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