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脱矿主要由牙釉质表面矿物质流失引起,常见原因包括酸性饮食侵蚀、口腔卫生不良、胃酸反流、唾液分泌减少及正畸装置摩擦。
1、酸性饮食:
频繁摄入碳酸饮料、柑橘类水果等高酸性食物会直接溶解牙釉质中的钙磷矿物质。长期饮用pH值低于5.5的饮品可使牙釉质表面形成白垩色斑块,这是脱矿的早期表现。建议用吸管饮用酸性饮料并立即清水漱口。
2、口腔清洁不足:
牙菌斑长期堆积会产生乳酸等有机酸,局部pH值下降导致矿物质流失。夜间唾液分泌减少时更易发生脱矿,表现为牙齿邻面或牙龈边缘出现粗糙感。使用含氟牙膏配合巴氏刷牙法可有效预防。
3、胃酸反流:
胃食管反流疾病或孕吐导致的胃酸接触牙齿,会快速腐蚀后牙舌侧面及前牙背面。这类脱矿往往伴随牙齿敏感,严重时可见釉质凹陷。需治疗原发病同时使用抗酸含漱液。
4、唾液减少:
唾液中的钙磷离子能促进釉质再矿化,干燥综合征、放疗后或药物副作用导致的唾液减少会加速脱矿。表现为全口牙齿广泛性白斑,咀嚼无糖口香糖可刺激唾液分泌。
5、正畸刺激:
固定矫治器周围易堆积食物残渣,托槽边缘的机械摩擦会破坏釉质结构。常见于矫治器相邻牙面出现对称性脱矿斑,使用含氟泡沫和间隙刷能降低风险。
预防牙齿脱矿需建立每日两次使用含氟牙膏刷牙、餐后清水漱口的习惯,限制酸性食物摄入频率。建议每半年进行专业涂氟,已出现脱矿者可选用含磷酸钙的再矿化凝胶。正畸患者应定期使用冲牙器清理托槽,胃酸反流者睡前3小时禁食。脱矿初期通过再矿化治疗可逆转,若形成龋洞则需充填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