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化疗效果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症状改善三方面综合评估。
影像学检查是评估化疗效果的核心手段,通过CT、MRI或PET-CT等检查可直观观察肿瘤大小变化。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指所有病灶消失;部分缓解为肿瘤最大径缩小≥30%;疾病稳定表示肿瘤变化在缩小30%至增大20%之间;疾病进展则指肿瘤增大超过20%或出现新病灶。两次检查间隔通常为2-3个月,确保评估准确性。
肿瘤标志物检测具有辅助参考价值。结肠癌相关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A19-9等数值变化可反映治疗效果。标志物持续下降往往提示治疗有效,但需注意某些非肿瘤因素也可能引起标志物波动,需结合影像学综合判断。血液检测相对便捷,适合作为动态监测的补充手段。
症状改善是患者最直接的感受。有效化疗后,腹痛、便血、肠梗阻等症状可能减轻,食欲和体力逐渐恢复,体重趋于稳定。但症状具有主观性,个体差异较大,不能单独作为疗效判断依据。症状变化需与客观检查结果相互印证,避免误判。
化疗期间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每日保证500克蔬菜水果摄入。适度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为宜。保持规律作息,每晚睡眠7-8小时,避免过度劳累。治疗期间每2周检测血常规,关注白细胞和血小板变化,出现持续发热或明显乏力应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