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造影后需注意穿刺点压迫止血、观察肢体血运、预防感染、补充水分及限制活动。主要注意事项包括穿刺点护理、肢体循环监测、药物使用规范、饮食调整和活动限制。
1、穿刺点护理:
术后需持续压迫穿刺点6-8小时,使用弹力绷带或沙袋加压。24小时内保持敷料干燥清洁,避免沾水。若发现敷料渗血、肿胀或疼痛加剧,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造影剂穿刺可能造成局部血管损伤,规范压迫可降低血肿风险。
2、肢体循环监测:
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及颜色变化,每2小时评估一次。出现肢体苍白、麻木或疼痛提示可能发生血栓或血管痉挛。对比双侧肢体温度差异,皮温降低超过2℃需警惕血流障碍。
3、药物使用规范:
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预防血栓形成。造影剂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术后可适量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禁止擅自调整剂量,肾功能不全者需加强水化治疗。
4、饮食调整:
术后2小时内禁食,之后优先选择低脂流质饮食。每日饮水2000-2500ml加速造影剂排泄,肾功能异常者需控制水量。避免高嘌呤食物,减少海鲜、动物内脏摄入以减轻肾脏负担。
5、活动限制:
穿刺侧下肢制动12小时,24小时内避免屈髋动作。一周内禁止剧烈运动或提重物,防止穿刺点再出血。长途旅行或久坐时穿戴医用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恢复期建议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促进血管修复,适量食用深海鱼类补充ω-3脂肪酸改善微循环。每日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方法为缓慢屈伸踝关节每小时10次。保持环境温度20-24℃避免血管痉挛,睡眠时抬高下肢15°促进静脉回流。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或血尿等造影剂不良反应时需急诊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