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早期症状主要包括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腹胀、体重下降、贫血及肛门坠胀感。这些症状可能由肠道肿瘤刺激、慢性炎症或遗传因素引起,需及时就医排查。
1、排便习惯改变:
肿瘤生长可能刺激肠黏膜,导致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典型表现为突然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排便规律变化,如晨起急便、里急后重感。早期易被误诊为肠易激综合征,建议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筛查。
2、便血:
约60%患者出现便血,血液多呈暗红色或果酱样,常与粪便混合。与痔疮出血不同,直肠癌便血多伴随黏液分泌,出血量随肿瘤进展逐渐增加。肠镜检查可鉴别出血原因,尤其40岁以上人群需警惕无痛性便血。
3、腹痛腹胀:
肿瘤导致肠腔狭窄时,可能引发阵发性绞痛或持续隐痛,进食后加重。部分患者出现肠鸣音亢进、排气困难等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疼痛多位于下腹部,与饮食无关的持续性腹胀需考虑肿瘤占位可能。
4、体重下降:
半年内体重减轻超过5%需警惕。肿瘤消耗、营养吸收障碍及食欲减退是主要原因,可能伴随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非刻意减重情况下出现进行性消瘦,应优先排除消化道恶性肿瘤。
5、贫血:
慢性失血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低于110g/L,血清铁蛋白下降。老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贫血时,即使无消化道症状也建议肠镜检查。
6、肛门坠胀感:
低位直肠肿瘤可能压迫肛周神经,产生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症状在久坐或夜间加重,易与痔疮混淆。直肠指检可触及距肛缘7cm以内的肿块,指套染血阳性率高达80%。
保持膳食纤维摄入每日25-30克可降低直肠癌风险,推荐食用燕麦、杂豆及十字花科蔬菜。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150分钟以上,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筛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40岁。出现上述任一症状持续两周未缓解,需尽早就诊消化内科或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