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穿孔可通过手术修补、抗感染治疗、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并发症管理等方式治疗。肠穿孔通常由外伤、消化道溃疡、肠梗阻、肠道炎症、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引起。
1、手术修补:
手术是肠穿孔的核心治疗手段,根据穿孔位置和严重程度选择不同术式。单纯穿孔可采用穿孔缝合术,严重坏死需行肠段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开腹手术适用于复杂病例。术后需监测腹腔引流液性状,警惕吻合口瘘。
2、抗感染治疗:
肠穿孔后腹腔污染需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头孢曲松、甲硝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三联用药。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疗程通常持续7-14天。严重感染需联合糖肽类抗生素,监测降钙素原水平评估疗效。
3、胃肠减压:
通过鼻胃管持续吸引减少消化液外漏,降低腹腔污染风险。减压期间需禁食禁水,记录每日引流量。配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减少胃酸分泌,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步夹闭引流管。
4、营养支持:
急性期采用全肠外营养提供热量,白蛋白低于30g/L需补充人血白蛋白。肠功能恢复后过渡至肠内营养,首选短肽型制剂。康复期饮食需循序渐进,从流质逐步过渡到低渣饮食。
5、并发症管理:
肠穿孔可能引发脓毒血症、腹腔脓肿、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需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定期复查腹部CT。腹腔脓肿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凝血功能障碍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肠穿孔患者康复期需保持低纤维饮食,避免豆类、坚果等难消化食物。逐步增加活动量促进肠蠕动,术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评估愈合情况,出现持续腹痛或发热需及时就医。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必要时使用乳果糖调节肠道功能。戒烟限酒减少消化道刺激,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影响伤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