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新生儿溶血需从产前筛查、孕期监测、药物干预、分娩管理和产后观察五方面入手。主要措施包括血型抗体检测、Rh免疫球蛋白注射、胎儿超声监测、选择适宜分娩时机及新生儿胆红素检测。
1、产前筛查:
所有孕妇应在孕早期完成ABO血型和Rh血型检测。Rh阴性孕妇需额外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若检出抗D抗体需进一步测定效价。对于O型血孕妇,建议检测IgG抗A/B抗体效价,效价≥1:64时提示胎儿溶血风险增高。高危孕妇需每4周复查抗体效价动态变化。
2、孕期干预:
Rh阴性未致敏孕妇在孕28周常规注射300μg Rh免疫球蛋白。发生流产、羊水穿刺等可能引起胎母输血的情况后,需在72小时内追加注射。对于已致敏且抗体效价高的孕妇,可采用血浆置换降低抗体水平,必要时实施宫内输血治疗。
3、胎儿监测:
孕18周起对高危胎儿进行系统超声检查,重点观察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胎盘厚度、胎儿水肿等溶血征象。中晚期每2-4周复查超声,结合胎心监护评估胎儿状况。严重溶血胎儿需在具备新生儿换血条件的医疗中心分娩。
4、分娩管理:
Rh溶血高风险胎儿建议在孕37-38周择期终止妊娠。分娩时避免使用可能加重溶血的催产药物,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保留脐带血进行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胆红素检测,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5、产后防护:
Rh阴性产妇在分娩Rh阳性胎儿后72小时内需再次注射Rh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监测胆红素水平,出现黄疸时进行光疗。严重溶血患儿需准备换血治疗,换血指征包括脐血血红蛋白<110g/L或胆红素每小时上升>8.5μmol/L。
预防新生儿溶血需要产科与新生儿科协作管理。孕妇应规律产检,Rh阴性者避免人工流产等可能致敏的操作。分娩后密切观察新生儿肤色变化,母乳喂养可促进胆红素排泄,但重度黄疸时需暂停母乳。保持适宜室温避免低体温加重溶血,定期监测经皮胆红素直至稳定。发现异常黄疸及时就医,避免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