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可通过疫苗接种、防蚊灭蚊、环境卫生管理、个人防护、及时就医等方式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通常由蚊虫叮咬传播、环境卫生差、免疫力低下、接触感染源、未及时治疗等原因引起。
1、疫苗接种:
接种乙型脑炎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核心措施。国内常用疫苗包括Vero细胞灭活疫苗、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儿童需按免疫规划完成基础免疫,流行区成人建议每4-5年加强接种。疫苗接种后2-4周产生保护性抗体,保护率可达85%以上。
2、防蚊灭蚊:
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需重点清除孳生地。家庭可使用蚊帐、纱窗等物理防蚊措施,室外活动时涂抹驱蚊剂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成分。社区应定期清理积水容器,稻田区可采取间歇灌溉,必要时使用高效氯氰菊酯等杀虫剂灭蚊。
3、环境卫生:
猪是病毒扩增宿主,养殖场应远离居民区并做好防蚊隔离。定期清理垃圾堆、废弃轮胎等积水容器,农村地区改造露天粪坑。流行季节对牲畜圈舍喷洒杀虫剂,病死动物需深埋处理。改善居住条件可降低蚊虫密度50%以上。
4、个人防护:
流行季节避免黄昏户外活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卧室安装电子驱蚊器,睡眠使用菊酯类处理过的蚊帐。野外作业人员需配备驱蚊喷雾,皮肤暴露部位每2-3小时补涂。归国人员从流行区返回后应监测体温2周。
5、及时就医:
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意识障碍等疑似症状时,需立即到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早期诊断可通过检测脑脊液IgM抗体,重症患者需进行降颅压、镇静等对症支持。接触者不必隔离但应观察2周,医疗机构需做好病例报告。
预防乙型脑炎需建立多维度防护体系。饮食上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增强免疫力,推荐鸡蛋、鱼肉、豆制品;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如太极拳、游泳等。护理重点为防蚊叮咬,孕妇及儿童需特别防护。流行区居民每年5-9月应加强防范,暴雨后需重点灭蚊。家畜养殖户每周至少清理圈舍积水1次,接触牲畜后及时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