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发展的长河中,能够秉持初心、坚守品质的药号虽历经风雨,却始终以济世救民为己任,王吉泰正是其中之一。从民国初年的创立,到抗战烽火中的坚守,再到新时代的复兴,王吉泰以“药必真,工必细,欺必戒,人必救”为训,用百年实践谱写了一曲充满家国情怀与匠心精神的中药赞歌。
一、太平街上的仁心承诺
王吉泰由儒医王龙业创立,原址位于长沙太平老街。王龙业出身世医之家,幼承庭训,深谙医理,更以“种德布义,济世强国”为念。他不仅医术精湛,更将儒家“忧乐精神”融入医药实践,立志做一位“上医鸿儒”。
开业当日,王龙业并未急于揭幕堂号,而是亲手挂上“种德布义同修医者仁心;济世强国祈愿天下太平”的楹联,并写下“药必真,工必细,欺必戒,人必救”十二字店训。他公开承诺:“有钱者买药,无钱者赊药,贫苦者奉送”,此举迅速赢得百姓信赖,使王吉泰之名传遍全城。
为保障药品质量,王龙业还立下“四个务必”的店规:采办药材务必纯真道地,丸散配料务必精细准足,务必坚持审方对症下药,务必品种齐全质高价廉。这一理念贯穿王吉泰的百年发展,成为其品质的基石。
二、大火中的坚守与新生
1938年11月,长沙遭遇“文夕大火”,整座城市陷入火海,超过八成建筑被毁。1939年,湖南邮务管理局致函王吉泰,确认其原址已于1938年大火中焚毁。尽管遭受重创,王吉泰并未倒下,而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设法恢复营业,继续为百姓提供医药服务。
战乱年代,王吉泰的经营充满艰难。1940年,长沙中国银行函告王吉泰,一笔2000银元的款项因“市面混乱”可能被他人代领。更早的邮政记录显示,王吉泰曾因邮寄药材丢失而多次与邮局交涉,如需补五分邮花继续追查寄往上海的包裹。这些琐碎而真实的细节,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动荡与一家药号的坚韧。

尽管身处动荡局势,王吉泰仍坚持“以医辅药,前店后厂”的模式,系统整理历代经典验方与皇家药典,形成内部传承的药方集。1940年,《长沙日报》对王吉泰的“参桂鹿茸丸、乌鸡白凤丸、补血当归精、回生再造丸”给予了“选料精制、效力伟大”的高度评价。
三、百年品质的现代传承
历经时代变迁,王吉泰虽一度淡出公众视野,但其“济世强国”的精神与制药理念从未中断。近年来,王吉泰以品牌复兴为契机,延续百年制药传统,推出多款符合现代人健康需求的中成药。
例如,补肾益寿片作为王吉泰旗下产品,延续了其对药材道地、工艺精细的追求。该药适用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体虚乏力、失眠健忘等症状,以其确切的疗效和可靠的品质,成为许多使用者长期调理的选择。

与此同时,王吉泰积极推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整合历史验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制药技术,不断优化产品体系,致力于让百年中药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
从太平街上的仁心药号,到文夕大火后的浴火重生,再到如今的品牌复兴,王吉泰始终以四个“务必”为准则,以“种德布义,济世强国”为使命。其百年历程,不仅是一部中药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一幅家国命运与医药人执着坚守的生动缩影。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中,王吉泰凭借扎实的药品品质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持续守护国人健康,让百年药香永续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