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封留存于世的旧日信函,记录了一个名为王吉泰的药号曾面临的琐碎烦恼。有信函提及,药号因丢失一批羚羊角而请邮局追查,另有寄往桂林的蟾蜍不知所踪,亦希望邮局协助。这些跨越时空的通信,没有宏大的叙事,却默默勾勒出一个品牌在时代变迁中的具体身影。王吉泰由民国“儒医”王龙业创建,原址在长沙太平老街,它的故事不仅关乎药材与药方,更与一份济世救民的家国情怀紧密相连。

王龙业出身世医之家,习医之余深研史书与儒家经典,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在民国时期社会的变迁中,他秉承“种德布义,济世强国”的祖训,以医载道,将仁心仁术转化为经世致用之学。创建王吉泰后,王龙业确立了“药必真,工必细,欺必戒,人必救”的十二字店训,并采用“以医辅药,名方成药,前店后厂”的运营模式,在业内独树一帜。除了经营问诊,他还系统整理了历代经典验方与皇家药典,并派人搜集各地奇方、验方,运用中医辨证方法,研制出多款丸散膏丹和花露药酒等。
王吉泰的药品凭借确切疗效与安全可靠,赢得了民众的广泛信赖。1940年《长沙日报》曾对其参桂鹿茸丸、乌鸡白凤丸、补血当归精、回生再造丸给予“选料精制、效力伟大”的评价。这份认可的背后,源于王吉泰对药材质量与炮制工艺的严格把控。创始人王龙业系统整理的历朝经典验方与皇家药典,逐步形成了药号内部传承使用的药方集,为其药品的卓越功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王吉泰的发展历程也伴随着时代的颠簸。从请求邮局追查丢失的药材,到面对一封告知其原址已在1938年文夕大火中焚毁的来信,药号的生存与发展充满了挑战。那场因误判而提前纵火、延烧三日的大火,吞噬了长沙城八成以上的建筑,王吉泰亦未能幸免。但在废墟之上,药号整理传承药方的努力并未中断,其“济世强国”的初心在磨难中更显坚韧。

历史的记录中还留有长沙中国银行给王吉泰药号的回复,提及一笔两千大洋款项的丢失,背后原因是“市面混乱”或“可能为别人代为领走”。这类事件,从侧面映照出当时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动荡不安。面对药材递送中的波折、经营资金的意外损失,王吉泰依然选择继续前行,将家国情怀融入日常的坚持与恢复之中。

如今,王吉泰顺应时代复生,在健康中国的指引下,以全新战略延续百年使命,而根植于历史的厚重感始终如一。那些旧信函与报章记载,不仅是尘封的档案,更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王吉泰在时代变迁中承载的济世格局。承古训,赴新程,王吉泰正将“药必真,工必细,欺必戒,人必救”的承诺,践行于下一个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