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营养液输注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主要方式包括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阶段性调整配方、监测并发症及联合营养评估。
1、肠内营养支持:
经鼻胃管或空肠造瘘管输注营养液是首选方式,适用于消化道部分功能保留的患者。常用短肽型或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如百普力、能全力等。输注时需从低速开始逐渐增量,温度维持在37℃左右,避免腹泻或腹胀。合并消化道梗阻时需暂停并调整管路位置。
2、肠外营养支持:
完全性肠梗阻或严重吸收障碍患者需采用中心静脉输注全肠外营养。营养液包含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及微量元素,需严格无菌配置。注意控制葡萄糖输注速度不超过4mg/kg/min,定期监测血糖和电解质。长期使用需警惕胆汁淤积和肝功能异常。
3、配方阶段性调整:
术后早期选择低渗、低脂的短肽配方,恢复期过渡到整蛋白配方。恶液质患者需增加ω-3脂肪酸和支链氨基酸比例。合并糖尿病时选用缓释碳水化合物配方。每2-3周通过人体成分分析调整蛋白质和热量供给量,目标值为25-30kcal/kg/d。
4、并发症监测:
肠内营养常见腹泻、胃潴留,需排查渗透压过高或细菌污染。肠外营养需监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和代谢紊乱。出现高血糖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低磷血症需补充甘油磷酸钠。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检测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
5、联合营养评估:
采用PG-SGA量表定期评分,结合CT测量的骨骼肌指数。营养支持团队需包括临床医师、营养师和药剂师。化疗期间保证热量增加15%-20%,放疗期间重点补充谷氨酰胺。终末期患者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尊重患者进食意愿。
胃癌患者营养管理需贯穿治疗全程。日常建议少量多餐,优先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蛋清,搭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米粥、软面条。可适量补充乳清蛋白粉,但需避免乳糖不耐受。进食后保持坐位30分钟,睡前2小时停止进食。每周监测体重变化,记录饮食日记供营养师评估。出现持续呕吐或体重下降超过5%时需及时复诊调整方案。